Tiwari大師 | 瑜伽唱頌背后的完滿
2015年02月12日
開篇唱頌
通常在每堂課前的唱頌,就像一個禱告一樣,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唱的。對于老師來講,唱頌告訴老師,不要以為自己的知識比學生多,就覺得自己高高在上。唱頌提醒老師,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所有。在印度,大家都認為,那些感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人,事實上是自我封閉的。那種以為自己什么都知道的感覺,是自我膨脹造成的,當自我膨脹占主導的時候,人是不會再去學習的。他會感覺他已經知道了所有的知識,沒有什么知識是他不會的。所以唱頌也在告訴老師,老師在某種情況下,也是學生,他在學生的行為中,也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。我們在印度學習的時候,總是帶著一個手印去學習的,是知識的手印:“干穆特拉”,“干”代表的是知識,“穆特拉”代表的是一種態度。
老師對于知識,應該抱有什么樣一個態度?
這種態度就是:這個世界上的知識,我只知道這一點點,我還有很多很多要學習。
學生對于學習,應該抱有什么樣的態度?
對于練習者來說,也應該抱有這樣一個態度:我知道的只是微乎其微,很少的一部分知識,我還有很多知識要學。
只有抱有這種態度,知識之門才能向你打開,你才會獲得更多的知識。所以說我們做的時候,手勢不是緊握的、封閉的,而是開放的,只知道一點點的,還有很多需要知道。所以唱頌,是學生和老師一起祈禱的,因為都是抱著一種非常謙虛的態度去面對知識。
唱頌詞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平等的感覺。所以說,神不是單純地保護老師,不保護學生的。而是同時保護著學生和老師,這是一種真實的合而為一的體會。老師想要的不是自己高高在上的偉大,他更多關注的是他的學生。
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感覺,老師降低自己,跟學生走在一起。唱頌又說了,讓我們一同獲得力量,讓我們的學習過程始終是充滿新意的。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,他也是在學習,讓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誤解,讓我們摒棄嫉妒。有很多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,這個時候老師不要對學生有任何的嫉妒的心理,事實上他應該更加感到開心和幸福,因為自己的學生超越了自己。同時,一同祈禱和平,不單單是肉體上的和平,更是精神上,以及靈魂上的和平。
唱頌背后的完滿
在唱頌背后,有一個非常美好的概念,那就是我們都是完滿的,我們都是圣潔的,我們是完整的,我們已經不缺少任何的東西,沒有什么需要我們再去獲取,我們只需要向外去釋放自我,因為現在的我們已經非常的充足。一個正在燃燒的蠟燭,你可以用它去點燃數以千計的蠟燭,但是這個燃燒的蠟燭本身不會消弱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也可以在不損失我們自己的情況下,去幫助其他所有的人。在幫助別人,給予別人的同時,你并沒有損失任何的東西,你還是你,通過幫助別人,你自己也得到成長。就像那個能點燃其他數以千計蠟燭的蠟燭一樣,這個蠟燭本身沒有變,還是一個蠟燭。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理念。
我們本身就是圣潔的,同時我們也一定要清醒地知道,其他人也一樣,也是圣潔的,把這個理念傳達給其他人,你不會有損失任何,你本身就是完滿的,把這個信息帶給其他的人,讓我們一同來唱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