冥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? | Master Answer
2019年05月27日


通常,即使你專注于目標,你也會覺得自己與目標是分離的,是不同的個體。但是當你的專注不斷深入,你會和目標融為一體。此時,總持就轉化到了冥想。在這種狀態下,你消失了,留下的只有專注的目標,你和目標合一了。

有的時候,當我們聽一首非常優美的歌曲,就會感到自己完全消融于歌曲之中,忘記了自己的存在。只有當忽然回過神來,我們才發現,“呀!剛才我竟然忘記了一切”。只有音樂存在,什么都不存在了。這就可以理解為一種冥想。
所以,思考不可能是冥想,一旦你開始思考,就說明冥想結束了。因為,思考是頭腦所為,而冥想恰恰是頭腦缺席的狀態。冥想時頭腦和你的專注目標合一了,它消失了。

一個人必須先進入專注狀態后才能進入冥想。大多數時間,人們都在掙扎著進入專注狀態。但是通過不斷地習練,專注便能夠更加地穩定、深入、持久,轉而進入冥想。
例如,在燭光冥想中,即使你只是看到燭火,但是你的耳朵也是朝向火苗,你的鼻子也是去聞火焰,你的舌頭也沒有品嘗別的,你的手也沒有摸其他的東西。專注必須將5個感官都朝向專注目標,這樣即使外在有任何目標都不能分散你的注意力。
比如外面有人在唱歌,但是你只是聽見,而不分散你的注意力在上面。冥想和專注的關系就像從瓶子里倒水和油。倒水的時候,你可以看到水流是斷斷續續的,而油則是連貫始終的。我們就要培養油一樣的穩定如一,才可能進入冥想。

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冥想方法,如何可以找到它呢?其實很簡單,只要你嘗試四、五個不同的冥想,你就會察覺哪一個你最喜歡,然后你需要一直做這個最喜歡的冥想,不需要改變。
如果你喜歡這個方法就會讓你很快進入,如果不喜歡則反而讓你反感。依照相同的方法,今天可能半個小時進入到了一個深度,第二次的時候,你就不需要再用半個小時,可能只需要10分鐘就能到達,于是不斷地重復,不斷地繼續深入。

每次更換新的冥想方式就需要重新開始進入,但事實上每一個冥想的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,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浪費掉有限的時間和精力。